在博物馆由“以物为本”走向“以人文本”的历程中,发展目标不断提升,从最初的收藏、展示到新时代文化综合体,逐步推进博物馆功能和服务的叠加,博物馆文化传播手段趋向多元化、智能化,而讲解仍然是最直接、最灵活、最具有情感底色的一种。
讲解词是博物馆讲解工作的基础,如何撰写和应用讲解词关系到展览目标能否实现,在“无界”博物馆的浪潮之下,牢牢把握讲解词这一“有形”文本,践行目标思维,推动博物馆释展、对话和创新等功能的实现。
一、讲解词在博物馆目标中的功能定位
(一)诠释展览
博物馆展览是一个由展品、图文、交互手段等展览形式构成的整体,讲解词就是展览具象化的阐释工具。首先是对展品的说明,在博物馆最初的功能目标中,主要是收藏与陈列,大量珍贵的展品静默地等待人类揭开其神秘的“身世”,如何描述展品的信息和文化价值是讲解词的基础要义;再者是为展览发声,观众在博物馆面对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实物,其间的信息不像显性的符号化的图书,而是隐性的,隐藏在物质深处,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观众往往无法自行解读,需要展览作为中介。策展人通过展览想要向观众传达什么,需要通过讲解词来实现,同样品类的展品在不同博物馆展出,讲解词的内容和角度大相径庭,利用讲解词做好展览诠释是实现博物馆文化目标的基础。
(二)对话受众
讲解词的导引衔接和互动问答都是与受众对话的过程。作为沟通框架的讲解词从“演讲稿”到“问题包”的改变,也隐含规定了博物馆及其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和实践上的转化:不再是宣告科学真理的权威,而走向既为观众搭建知识框架又与之作意义协商的“知识中介”。从展览互动的目标出发,讲解词是最直接的桥梁,不仅通向博物馆从业者,更为链接观众建立文本纽带;从创新传播的目标考虑,讲解词可以作为研学方案或数字化内容的雏形,充分预设观众的身份、兴趣、参观行为等,聚焦博物馆文化服务的需求定制,优质的讲解词是广泛传播的前提,满足文化传播的分众化和差异性需求,才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三)文化价值再创造
博物馆叙事范式的转变提高了对讲解词的要求,延伸了讲解词的边界。来自于四方的被抽离其原初语境的物品,当它们在重新收集、组织、分类后展出时,往往生产出了新的意义及其表征体系,因而发明了一种新合理性及新惯例。展览讲解词的撰写和应用成为对文化意义与价值再创造的过程。例如博物馆将京剧演出中的单皮鼓、长靠和马鞭作为展品,他们本身只是戏曲中的单个元素,但在撰写讲解词时有意识地以武术为引将他们串联起来,就能生成武场乐器、武生服装和武戏道具的逻辑线条,观众听到的就是武术文化与京剧艺术的结合,有利于带领参观者从知识获取走向文化认同,契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要求。这种文化价值再创造的特质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导向下讲解词的撰写
(一)讲解词的撰写原则
1. 科学性
博物馆知识的准确性是展览诠释目标的重点。讲解词的首要特征就是科学性,力求保持客观立场,传递准确信息。一方面,讲解词的科学性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撰写时应尽可能避免带入个人情绪和偏见。例如以下两段讲解词。
(1)“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氏、杨氏、孙氏等,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有各自的特点,百花齐放。”
(2)“太极拳分为多个流派,陈氏太极拳刚猛有力,杨氏太极拳潇洒飘逸,如有养生健身的需求,习练杨氏太极拳是更好的选择。”
比较上述讲解词,第二段出现了显著的倾向性,违背了展览的客观公正。人受所处环境和社会身份的影响,价值判断没有统一的标准,参观者有权做出独特的价值判断,“价值中立”是博物馆展览对讲解词撰写的基本要求。
另一方面,讲解词的科学性要具备更新能力。知识是发展的、可证伪的,一成不变的复述无法适应博物馆的跨越式变革,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手段使参观者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信息筛选,讲解词应该使用准确的语言,避免模糊、歧义的词汇和表达。2016年有关部门发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部分多读音字更新为统读,如“颤”字的读音规范为“chàn”,旧用作“颤栗”的写法统一为“战栗”,讲解词撰写时就要考虑到对应用法,尤其是对于学龄期的受众。
2. 流畅性
想要实现博物馆的对话目标,讲解词撰写需要充分考虑到公众的文化水平和知识背景,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通过适当的文化背景和知识背景介绍,使得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展览的内蕴。
讲解词虽然以书面形式呈现,但终归是为口语表达服务,讲解语言要达到“知而能言,言之能顺”的效果。第一段讲解词缺乏通俗性和普及性,连续叠加的四字词语无法清晰表达意义,讲解员在使用时很容易语流不畅,观众的可懂度也会大幅下降。第二段讲解词语句之间逻辑清晰,层次合理,读起来朗朗上口,更便于交流。
博古通今的专家式讲解受到参观者的喜爱,是因为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入浅出的表达,绝非语言文字的卖弄。讲解词切忌冗余度高,生僻词多,尤其是专题性博物馆在撰写讲解词时要注意专业名词和术语的运用,尽量转化为朴素简练的语言,使没有专业知识积累的观众一听就懂。博物馆方面应了解建构文化空间的普适性,讲解词的流畅性要求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降低参观门槛,为更多人提供文化服务。
3. 互动性
文化价值再创造是新时代博物馆功能的提升,讲解词的互动标准也随之提高。在撰写讲解词时充分考虑讲解员和参观者的主观能动性,预设多种形式的互动环节,能够双向激发创造力。首先,用词要灵活多变,如介绍展品珍贵时,可使用的词汇有“宝贵”“珍稀”“贵重”等,不能重复使用单一词汇,使观众感到索然无味。这需要撰写者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恰当的运用修辞手法,避免平铺直叙,合理安排讲解词结构,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注重文字中的情感把握。其次,讲解词要有设疑启思的环节,搭建互动的框架。讲解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应包含问题的预置和分众化的解答,在一问一答中促进讲解员和参观者的思考和交流,激发参观者的兴趣。尤其在展览内容较多时,大量的讲解词容易造成超限逆反,如果适时的抛出问题,给予启发和挑战,令参观者变身参与者,无形中与讲解员合作完成参观学习,从“听进去”到“用起来”,实现新的文化价值。
当然,讲解词的互动性还体现在其迭代过程中,讲解词通过使用者走向开放,也根据使用效果的反馈内化提升,受众对讲解词的反应和回应是检验讲解词的重要环节,撰写者根据讲解词使用的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内容选择和表达方式,有效促进互动成果的转化,实现文化服务的创新发展。
(二)讲解词的撰写方式
1. 聚焦受众关注点
内容创作的直接目标是吸引人,近年来博物馆讲解词趋向分众化、定制化,更加关注如何实现讲解目标,提升受众“回头率”。首先需要抓住受众的兴趣点。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注意力转瞬即逝,走马观花式参观比比皆是,因此编辑讲解词时就要对受众的关注点进行预判,要善于“蹭热度”,更敢于创造热点,深入挖掘展品的内涵,拓宽讲解角度,甚至把握受众心理,同一件展品或可撰写多个讲解范本。
2. 贴近受众生活情境
撰写讲解词是知识编码的过程,撰写者将内容投射进生活情境,触发受众与之相关的体验,例如讲解词中将冷兵器刀与影视剧中行刑的场景联系在一起,受众能够迅速产生画面感,并在今后的观影时触发“回溯”。将碎片化的信息相互连接,形成网状的知识结构,当观众通过情境联想置身于知识网中时,获取的知识会形成链条,不仅在参观博物馆时可以增进理解,甚至在生活中任何与之相关的体验里都会产生“回响”。
3. 把握参观动线节奏
参观者在聆听一次讲解后很难将全部内容都“消化”,因此讲解词撰写角度要服务于展览重心,而不是毫无选择性的输出。这要求撰写者要对展览动线有宏观的把控。讲解词撰写者要有综合视野,在大体量讲解词中对讲解的时长、详略、侧重点有设计,将可视化的展品赋予恰当的听感,增强直观性和感染力。通常参观者从展览环境中抽离后,获取的信息会逐渐淡化,唯有参观节奏中的“最强音”沉淀下来,即使只获取一个知识点,也与博物馆的目标相呼应。
三、目标导向下讲解词的应用
(一)夯实业务技能,提升服务水平
基于释展、对话和创新等“多轮驱动”下的讲解词,在实践应用时能够指导讲解方向,带着目的去优化讲解员的业务能力。现阶段讲解员履职标准日益提升,行业准入门槛却不尽然,培养一职多能的讲解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优质的讲解词是打造专业化讲解员队伍的基石,讲解员以熟练运用讲解词为基础,先达到标准化,进而才能实现个性化。高质量的讲解词首先使讲解员好接受、易使用,即便不擅长加工文本,仍然不给观众照本宣科的生硬感,有助于提高讲解员的自信心;充分预设互动的讲解词也能够帮助讲解员完成分众化讲解,不被突发状况打乱节奏,灵活应对,提升讲解的吸引力;在实现标准讲解的前提下,好的讲解词对展览顺序的考量、展览单元的衔接、个性化内容的定制,都能够辅助讲解员提升服务水平和博物馆综合效益。
(二)促进多方互动,拓展文化体验
讲解词的应用助推博物馆各主体间的互动融合。目标导向下讲解员首先明确讲解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再去了解展品信息,也掌握策展思路。展览的内蕴不仅在于选取了怎样的形式和藏品,背景色选定、纹样设计等细节处的巧思更能体现展览的创意,显性物品的讲解与隐性文化的诠释融汇互通,对提高释展质量,增强对话趣味性起到积极的作用。讲解词应用的效果反馈则引入观众互动,一是观众聆听讲解的满意度评价,作为衡量讲解词质量的重要标准,观众评价直观的反映参观体验,博物馆通过观众评价了解展览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及时调整工作方向,以多元化供给满足多样化需求;二是参观和社教活动中,良好应用讲解词引发观众表达想法,彰显个体思维,实现因材施教。目标导向下的讲解词应用是流动的,促进观众、策展者、讲解员等角色多维交互,形成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良性循环。
(三)聚焦场景应用,开发研学产品
博物馆实现文化传播的途径广阔,讲解词在差异化场景中的作用和效果不同。例如在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讲解词可作为设计蓝本,将系统有序的讲解范本拆解为数字展品的辅助文案,或数智人的智库,显然比未经打磨的展陈大纲更具操作性;在研学活动的策划阶段,讲解词是研学手册或产品的开发依据。同时,目标导向下的讲解词还能创新应用于博物馆元宇宙和文化创意衍生品的开发,增强趣味性和体验感,将博物馆文化服务从可视化、可听化拓展到可玩化,持续提高公众参与度。
四、结语
博物馆多元目标的协同效应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讲解词的撰写和应用关乎博物馆研学旅行受众增量的突破,影响公众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建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博物馆向多功能文化空间拓展,面对的机遇和挑战越复杂,越要坚守文化的根性,带着对目标的期待和思考去打磨和使用讲解词,力求更精准的呼应时代诉求、满足公众期待。(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