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统计,截止今年8月底,全国6833家博物馆接待观众9.4亿人次,暑期2个月接待观众2.99亿人次,占比31.8%。这场“博物馆热”缘何而起,又如何持续“出圈”?值得一提的是,“Z世代”成为博物馆游的中坚力量,创新助力的沉浸式体验更是体现“年轻力”。
“去任何一个城市,首先去转一圈博物馆!”
当前,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线下打卡、线上“云逛”已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社交新方式。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例,暑期每日接待量均超过1.5万人次,达接待上限,馆内外人流如潮。
博物馆“热”是新时代青年对中国文化内在于心外在于行的表现,当代青年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不再局限于书籍和影像资料的学习更想实际走进人类文明的殿堂—博物馆。另外,青年群体对于美好生活的实践不仅停留在自身,还延伸至身边的亲朋好友。例如,我们在社交平台上能看到他们的自身状态。在博物馆花半天时间就可了解“极简城市史”,适合年轻人时下流行的“特种兵式”打卡方式。同时,通过“看展式社交”寻找文化和情感共鸣,成为“Z世代”的重要选择。
这些博物馆里的年轻人,将新鲜的、多元的、有时代感的“风”带进博物馆,实质性推动了博物馆的“年轻态”。这也是博物馆越来越吸引年轻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在面对“Z世代”受众,互联网传播等一系列叠加的新时代语境下,博物馆如何从吸引年轻人的“流量窗口”变成深度影响年轻人的“能量端口”?如何在保存“老味道”的同时拥有“年轻力”?
在此过程中,科技发挥巨大作用,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不断为博物馆增光添彩。
另外,从内容生产上,从以“实体文物”为主体过渡到以“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主体,不仅展示文物,更倾向于以有趣形式“走进”文物和背后的故事。例如,“数字敦煌”线上博物馆以3D全景展示10个朝代、30个洞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兵马俑可以“开口说话”。博物馆正在从“吸引”到“对话”,从“吸睛”到“走心”,从向大众的单向“传播文化”到与大众“共享文化”。
当代青年,他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强烈探索阶段,而博物馆所构建的平台满足青年们的多元化需求。博物馆的“年轻力”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新,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更是一把“文化钥匙”,开启我们血脉中的文化自信,凝聚成团结的“历史磁场”。(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