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博物馆热度持续攀升,尤其今年暑期,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泼天流量”。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摩肩接踵,到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文物展览的人山人海,再到各地博物馆的预约火爆,无不彰显着公众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然而,在“人从众”的模式下,预约困难、参观体验下降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对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如何在保障公众文化体验的同时,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博物馆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当前业界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今年的夏天很热,而比天气还热的,是各地知名的博物馆。这个暑期,我国各地的博物馆火了,不少人“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厅的观众密度堪称摩肩接踵,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文物展览“人山人海”,山西博物院预约火爆,成都游客冒雨排队看太阳神鸟,苏州博物馆加场夜游活动……
携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平台上预订国内暑期博物馆门票的人次同比去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博物馆门票预订量超过主题乐园,在所有景区类型中排行最受欢迎第一位。美团、大众点评等平台的相关信息显示,7月以来,“博物馆”搜索热度环比增长61%……
有业内人士分析,博物馆不是今年开始才变得人头攒动,至少在五年前就热起来了,只不过今年这把火烧得更加猛烈和灼目。那么,这场“博物馆热”缘何而起?
01 “博物馆热”背后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自豪
“‘博物馆热’的背后,是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认知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希肯国际文化集团董事长安庭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博物馆其实是一个向人们应答“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自信?我们何以发展?”的最佳载体之一。这些年,政府部门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博物馆建设得到了更多的资金投入,促进了博物馆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同时,各地博物馆通过“文化+科技”等手段不断提升观赏品质,既有内容深度,也有形式创新,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影响,在教育、文旅等领域持续发力,突出多样性与参与度。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博物馆热”的现象,使其成为文化消费和社会参与的重要领域。
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侯宁彬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博物馆的吸引力正与日俱增,这一趋势与国家政策导向及博物馆自身文化推广力度的加大紧密相关。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展示祖先灿烂文化、影响现代生活的重要使命。当参观者在展厅中亲身体验到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那份由衷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便会自然流露。博物馆因此成为了解本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最佳场所,其物质展品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而且,与课堂教育不同,博物馆以其独特的方式更好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
“‘博物馆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郭全中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出台了诸多政策,博物馆作为“双创”的重要载体,无疑会得到较大支持。博物馆通过数字化升级改造等创新策略,能更好地提升博物馆的体验感,如故宫、敦煌博物馆的“双创”探索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推动下,博物馆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文化需求,也大幅度刺激了社会文化需求。近些年来,互联网平台利用技术和平台对博物馆进行有效传播,在民众中间进行了广泛传播,掀起了网上博物馆的热潮,如“腾讯博物馆”“抖音博物馆”等。
某博物馆工作人员孙璐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我们的感受是除了走进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愿意对博物馆进行深度游览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在当前的环境下更需要知道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文化密码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作为一个80后,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对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特性,比以往有着更迫切的需求。”
除了文化认同,现在的展览也比以前更好看了。孙璐分析认为,展览好看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策展理念变了,比如,把各种新技术应用到展陈过程当中,能为观众呈现一种更好地解读展品和对其展现的方式。各地区的博物馆都很重视从自身所在区域的历史发展特征来发掘素材。比如,有些大城市的通史陈列展会把主题放在当地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去解读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如此,在策展理念、策展方向上也都有了新的高度。另一方面原因是现在的展览比较“亲人”,比如,在展柜的设计方面,尤其是希望做更多公众教育的时候,展柜的高度都会设计得比较低,适合亲子家庭观展。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文化遗产系副教授张祖群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博物馆如此之“热”,既源于群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深化以及文旅行业蓬勃发展的助力,也离不开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很多展览开始运用新媒体技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加强博物馆数字化体验,加强观众与展品的互动,极大地引发了观众的观展兴致。
“以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为例,通过引进最新的数字化3D技术与投影技术,为观众带来杭州游客诗意之旅。观众步入体验厅,仿佛置身于早春二月的西湖畔,步行于九曲桥上,草长莺飞,一派欣欣向荣之景。继续前行,观众发现柳叶在悄然生长,间株杨柳间株桃的风景送来春天的勃勃生机。博物馆为观众营造了一个沉浸感受杭州的空间,让游客陶醉在西湖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张祖群说。
02 “博物馆热”将在多个层面产生深远影响
“博物馆热”将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安庭认为,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通过展览和教育活动,增强了公众对本土文化和历史的认知、理解与认同,可以影响不同层面、不同诉求的公众群体,对建立共同认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博物馆热”也促进了我国文旅行业的发展。博物馆已成为各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打卡地”,在兼顾观赏性的同时,提供了非同一般的内容思想厚度。博物馆是文旅的“宝矿之地”,可持续输出的流量动能带动了相关行业(如酒店、餐饮、交通等)的增长。同时,许多城市通过建设博物馆推动城市更新和环境改善,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形成新的文化地标。
“其还提供了教育信息、科技元素的增量,增强了实践学习的效果,特别是在历史、艺术和科学等领域的教育。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颇具特色的风向标。‘博物馆热’还增强了消费者的归属感和文化自信。随着博物馆的兴起,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如文创商品、艺术品市场等)也得到了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多元化。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国际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学术交流、民间往来等不同层面践行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理念。”安庭说。
“博物馆热”现象值得被珍视。郭全中认为,因为其对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尤其是博物馆自身藏品的数据化能够为我国文化大数据战略提供数据要素,更好地促进我国文旅等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博物馆热’不会昙花一现,将在更好满足社会文化需求的良性循环中长期‘热’下去,成为我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助力文化与技术的有机融合,成为文化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郭全中说。
对于“博物馆热”的发展预期,安庭认为,在科技融合层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博物馆将更多地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大数据等技术,提升观展体验,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在多样化发展层面,博物馆将继续拓展展览主题和形式,结合当代社会热点、生态环保等议题,举办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感的活动;在公众参与度层面,各地博物馆将进一步通过社交媒体、自媒体等线上渠道,以及通过社区合作、志愿者项目等线下活动形式,进一步增强与公众的互动和影响力。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博物馆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不断增强,推动跨国展览和学术研究能够在更广和更深的层面得以开展。
“可以说,‘博物馆热’不仅是对文化和历史的关注,更代表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未来,博物馆将在文化传承、教育普及、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到作用。”安庭说。(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