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已经过去,回眸这一年里的艺术瞬间,到底带来了什么?留下了什么?澎湃艺术年终报道《艺路行远2023》关注的是2023年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用心策划的艺术特展与背后的展馆。
尤记得年初上博以一场轰动的“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开场,以充满话题度的“对话达·芬奇”收尾;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岁末则推出了筹备两年之久的原创学术展 “历史的星光——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研究展”;中国美术馆岁末推出的中国近现代艺术大家、美术教育家与美术史论家刘海粟先生的首次书法大展,并成为中国书法界与艺术界的热门话题,清华艺博呈现的有“中国新民”梁启超,在西南,有重新开放的气势恢宏的三星堆博物馆,在太原,有新开放的全国首座原址建设的北齐壁画专题博物馆,在良渚博物院,则留下了美和隽永的西周晋国玉器。
上海博物馆
纵观上海乃至全国的艺术展事活动,上海博物馆可谓常年“霸屏”话题榜,从年初以一场轰动的“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开场,年中紧跟其后的是“何以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年末开启颇具话题度的“对话达·芬奇”大展。至此,上海博物馆主打的两大展览品牌“对话世界”文物艺术大展系列和“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策划脉络愈显清晰。
“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这是上博与他们精心挑选的合作伙伴,以教科书式的方式呈现了“一个浓缩的、精华的西方美术史,同时也是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迷你版”,展览汇聚了从波提切利、拉斐尔、提香、戈塞特、卡拉瓦乔、伦勃朗、克劳德到塞尚、马奈、莫奈以及梵高在内的欧洲艺术巨匠的52件经典画作。它是近年来稀缺的、高水平的西方绘画展,取得了口碑和市场的双丰收。不做单纯“拿来主义”的展览,在策展上也显示了自主原创和对话世界的努力和雄心。
展览在营销上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98天的展期吸引超过42万人次观展,刷新了中国博物馆收费特展的观展人数新纪录,也创下了线下文创消费额超过2300万元的纪录。
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在疫情尾声,国际馆际间交流尚未完全复苏就率先开办出的国际合作交流大展,最能代表文博人肩负的文化使命和砥砺前行的进取精神。
本年度年末最重磅展览也是由上海博物馆 “对话达·芬奇”引领,展览开幕至今颇具话题度。这也是上博策展理念上践行“对话”世界的一次新尝试,首次打造东西方绘画艺术对比展,本展中达·芬奇唯一油画真迹头发飘逸少女的到来,与唐寅仕女图隔空对话,留下令人挥之不去的美好意象。至于“如何对话”,这仍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课题,有待观众解读。
年中推出的“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二展——“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展厅内首次出现“五王相会”的盛况,汇聚了东山村、凌家滩、良渚、福泉山、寺墩这五个长江下游代表性遗址中5位最显赫的王者大墓出土的文物。这是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下,对长江下游史前考古文明的一次深刻解读。
此外上博今年还举办了“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与时偕行:金石传拓的技艺”等,其中“玉楮流芳”是上博建馆以来首次举办古籍特展,上博拿出了压箱底的宋元古籍珍藏进行展示,展品包括宋刻《梅花喜神谱》、宋拓《九成宫醴泉铭》等。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深耕“何谓海派”艺术系列大展。12月初,中华艺术宫“何谓海派”推新:开启“历史的星光——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研究展”,作为该系列大展的第三个项目,是上海首次系统呈现京津画派与海派绘画的研究展览。展览荟萃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陈师曾、陈半丁、徐悲鸿、张大千等艺术巨匠近90件精品力作,呈现了二十世纪上海和京津地区中国画的发展历史、理论成就和大师风采,从而见证中国绘画艺术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
展览立意宏大,希图通过该展“重新恢复中国绘画艺术的定义权和话语权”。展览不做单纯的美术作品展和文献资料展,而是策展团队对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总体看法的一个研究型展览,融入学术思考,在呈现历史事实的同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看待过去对现在的影响。
展览汇聚京沪三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的精品馆藏。从北京画院借展的39件馆藏堪称件件精品,从齐白石《松鹰图》、李可染蜀山春雨》,到徐悲鸿《马》、黄宾虹《秋山图》……,每一件都颇有来头。展览还力图回到历史情境,还原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发展的艺术生态,呈现两地画坛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华艺术宫这些年的策划注重学术性与原创性,2023年度还有“同行:版画的研究与探索”、“素人策展计划(第一季)”、“何谓海派”艺术系列大展“历史的星辰——近现代海派书法大展”。值得一记的是,2023年12月14日上午,随着观众尹先生从上南路观众通道步入场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迎来了本年度第100万位观众,当天,在观众入口处,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携馆班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一同欢迎第100万位观众尹先生进馆参观,并为他送上中华艺术宫品牌展览“何谓海派”系列的画册作为纪念。
浦东美术馆
2023年度岁末压轴展览,上海博物馆有“对话达·芬奇”,浦东美术馆则有年度收官展览“卡拉瓦乔与巴洛克奇迹”。在上博开年的“从波提切利到文艺复兴: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中,卡拉瓦乔《被蜥蜴咬伤的男孩》曾是最受观众喜爱的作品之一,作品极具张力的表达令观者过目难忘,此番浦东美术馆一次性展出6幅卡拉瓦乔作品,包括那件自带光芒的,可与《被蜥蜴咬伤的男孩》相媲美的《捧果篮的男孩》,这也是这件意大利国宝级作品在国内美术馆的首次亮相,此次展览亦是国内首个卡拉瓦乔主题展。展品来自意大利博尔盖塞美术馆,也是意大利卡拉瓦乔作品的收藏重镇,此外还有罗马国立古代艺术美术馆、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等。
此外,开幕于去年12月底的跨年展“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是上半年的热门展,雕塑《维纳斯的背影》、彩绘壁画《纳西索斯》等呈现一种纯粹之美,很多意大利国宝级展品也是第一次离开本国参与海外展览;5月开幕的“动感视界:来自泰特美术馆的欧普与动态艺术馆藏”,从全球角度重新审视了欧普与动态艺术。
6月展出的“时间的轮廓: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大洋洲艺术与传承”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大洋洲的多样文化,它曾启发西方现代主义;同为6月开幕的“六百年之巨匠:来自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的杰作”用70幅作品讲述跨越六个世纪(文艺复兴至战后)的“西方艺术画卷”,尤以其中的爱德华·马奈的《女骑士》、拉斐尔工作室作品《年轻男子肖像》等肖像作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拥有着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三大系列的立体化展览体系。由于国博拥有为数众多临展厅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往年平均每一个月就有一个特展开幕,特展也体现出主题丰富宽泛,立足全国,视野宏大等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国博历来重视对全国各地考古成果和文化遗产的展示,其考古成果系列展已经持续几年,今年也不例外。今年比较重磅的考古成果展有9月份的“鉴往知远——新时代考古成果展”和11月的“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
“鉴往知远——新时代考古成果展”以2012年以来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重点,汇集43家文博考古机构近400件最新考古出土文物,从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出土的“郧县人”头骨、四川稻城皮洛遗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精美绿松石串饰、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牙雕蚕到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出土的马车、宝鸡石鼓山墓地出土的龙纹铜禁等,堪称可以“一展看尽新时代考古成果”。
“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展出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塔山遗址、井头山遗址等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324件(套)文物,全方位展示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探索、保护历程。
此外,近一年来,国博还对其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启动了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全面改陈和提升。全新改陈的“中国古代瓷器”“中国古代书画——明清绘画中的山水行旅”“中国古代佛造像”和“中国古代玉器”四大专题展,增加了大量文物展品,一些长期深藏的重要文物在改陈中首次公开展出,包括存世稀有的北宋年间的汝窑天青釉盘、首次全卷展开的明代王绂《燕京八景图卷》、国内博物馆首屈一指的宋代木雕彩绘观音坐像等。馆方希望通过专题展览的改陈,创新展览展示,提高展品出展率,实现常展常新。
中国美术馆
凭借自身典藏和资源优势,中国美术馆近年来形成了多个定位清晰的展览品牌,在中国美术界极具影响力。其中“学术邀请系列展”对于弘扬与传播艺术精神,发现与推广优秀艺术家与艺术家群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典藏活化系列展”则让藏品走出库房,为广大人民所享。
作为中国美术馆的学术邀请系列展,中国美术馆年末(2023年11月25日)聚焦中国近现代艺术大家、美术教育家与美术史论家刘海粟(1896年-1994年),推出了“墨海龙蛇——刘海粟书法作品大展”,这也是继2017年11月中国美术馆专程举办“沧海一粟——刘海粟艺术展”后,又一场刘海粟先生的书法大展。展出内容极其丰富,汇聚了海老书法作品150余件,既有擘窠大字,12米巨画《清奇古怪》,也有信札、对联、小稿、手卷、诗词,以及画跋等,小大之间,一以贯之的是雄强刚猛之气,又似是对其座右铭“精神万古,气节千载”的生动注释。
此次展览的另一大亮点是展出了大量刘海粟的信札,既有寄给夫人夏伊乔,也有寄给刘虬、刘蟾等子女的,更有大量的友朋信札,如早期寄舒新城信札、晚年寄朱复戡、王一山、李宝森等,用笔苍劲,随性而自然,墨韵丰富。
今年恰逢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墨韵文脉”作为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主题展,相继推出了“墨韵文脉:八大山人石涛与20世纪以来写意艺术展”(5月23——8月6日 )“墨韵文脉——辽宁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藏古代山水画展”(9月9日——11月9日)“墨韵文脉——吉林省博物院藏古代绘画精品展”(2023年12月9日——2024年3月1日),聚焦中国古代绘画经典,在同类型展览中可谓可圈可点,其中“八大山人石涛与20世纪以来写意艺术展”以独具中国艺术特质的写意为核心理念,将中国明清之际和现代以来美术史上具有写意精神的代表性作品汇聚一堂,梳理20世纪以来在理念和技法层面深受二人影响的中国写意艺术的文脉流变。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是高校博物馆界的翘楚和代表,在一些高校博物馆还徘徊在博物馆定位不明、藏品缺乏、“养在深闺”等累累困境之时,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自其馆舍2016年落成开放以来,已经积累了数年的好口碑,以其一个接一个的品质展览独树一帜。
今年是梁启超诞辰150周年,在回归学术之后,梁启超曾是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耕耘清华十数年。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便是来源于其讲演时引用的《易经》。年末,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一个精心策划的展览——“中国新民: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纪念展”缅怀先贤。
相较文物艺术本身,在卷帙浩繁的文献史料中梳理出一个脉络,去勾勒一位历史学人的一生是不容易的,清华艺博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努力,从此前的梁思成到今年的梁启超,清华艺博立足自身定位,善用史料文献说话,讲述历史学人故事,彰显其展览品格和人文情怀。
展览汇聚了来自不同收藏机构的114件组作品,包括梁启超不同时期的书法、拓本收藏、其主编《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时刊登的图像、自作诗文手稿、书籍文稿、个人影像等。展品来源丰富,集清华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江门市博物馆、江门新会梁启超故居纪念馆、香港翰墨等多家机构的馆藏之力,超越了一家一馆之力。
展览以“中国新民”为题,一方面因其为梁启超的自号,另一方面也能彰显梁启超在中国现代民族和现代国家建设历程中的奠基之功。展览通过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令观者感受梁启超从传统文人到现代革新者的多重身份;从梁启超兴办的报刊、往来的信札、出版的书籍突显梁启超努力让当时的中国开放、与世界连通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以梁启超生前所用笔、墨、条屏等文房器具,还原了梁启超作为学者的日常生活;以其所藏碑帖及其书法创作,观其在书坛上的独特面貌。
苏州博物馆+绍兴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以“立江南、观世界”为发展定位,其特展一直备受文化界关注。本年度苏博特展主要聚焦在考古与本土文脉打捞。文物考古展展出“甘肃马家塬遗址出土文物展”“龙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展”,“苏绣艺术文献展(1949—2019)”与“太炎薪传——章炳麟与近代苏州”则是立足于苏州本土非遗与历史传承的两个原创展览。
举办系列化的原创性学术展览一直是苏州博物馆的一大办展特色,本年度最后一个月开幕的“太炎薪传:章炳麟与近代苏州”是继“吴门四家”(2012-2015)、“清代藏家”(2016-2019)两个系列学术特展后,苏州博物馆推出的“近代大家”系列学术特展的首展。
苏州在近代中国文化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之前未进行过系统梳理及展示,这次展览是此类主题的首次展出。展览将以“章黄学派”开创者章太炎为对象,展示其家世生平、交游著述以及晚年定居苏州,创立章氏国学讲习会,揭示近代苏州在中国文化史、学术史上之贡献。
本年度苏博在国际合作交流展方面推出“风月共赏——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日本文物展”,展出日本江户时期的出口货物或北美的日本移民所藏传世品,不过相较其西馆开馆展之一来自大英博物馆的文物,该展反响较为平淡。
江浙地区的市级博物馆中,2023年度的亮点之一还有绍兴博物馆。“笔无常法 雅丽丰繁——任伯年绘画作品展”(9月9日-12月9日)在绍兴博物馆(徐渭艺术馆)对外展出后,这一策划延续绍兴呈现当地名人的系列大展,是继“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高古奇骇——陈洪绶书画作品展”“守望——两宋皇陵考古成果展”之后,精心筹备的又一年度大展。展览汇聚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24家文博单位的158件(组)书画藏品,全面展示任伯年的艺术特征,及以他为代表的海派绘画包容、开放、多元的特点。
任伯年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著名画家。他是前期海派画家中的领军人物,开创了20世纪中国绘画的新局面。他鲜明的艺术风貌反映了怫郁昂藏而又充满生机的时代气息,一变传统文人画一味追求林泉高致的趣味,由雅转俗,使水墨一统的天下化为多姿多彩。徐悲鸿以“仇十洲以后中国画家第一人”评之,均隐含了对其作品人民性的赞誉。展览从任伯年在绘画各类别和展厅条件分“任伯年生平及师友”“如镜取影的人物画”“工写兼精的花鸟画”“气象万千的山水画”和“任伯年的艺术影响”五个单元,呈现了绍兴博物馆的学术策划能力。
良渚博物院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良渚古城遗址的对外展示窗口之一,良渚博物院近年来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知名考古学家徐天进的加入成为良渚博物院掌门人之后,也为其注入崭新的视角,该馆近两年的展览时常会有亮眼表现。
良渚博物院的建筑由英国知名建筑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与其精巧、简洁、灵动的建筑外观相呼应,良渚博物院近来的临展令人耳目一新,虽然依托考古却抛开惯常宏大的考古叙事,主打“小而精”、“小而美”。
良渚博物院去年底开幕的跨年大展“郁郁乎文哉——西周晋国玉器精品展”,展品依托晋侯墓地考古发现中最重要、最引人瞩目的玉器,但是不从玉的材质、工艺、文化、礼制等惯常角度切入,而着重聚焦器物之美,体现玉器的美术风格。
展览从策展思路、展陈、布展都在不遗余力突出玉之美,着意呈现西周玉器的绚烂色彩、多变造型和华丽纹饰。与之相应的展陈设计也剔除一切干扰因素,用特制支架凸显展品本身,没有文字、没有背板,真正让位给用物说话。展览甚至不设结语,仅在结尾罗列相关文献篇目,作为推荐阅读,引导观众自主学习、观展。
“能让观众记住西周的玉器之美,我们这个展览的目的就算达成了。”不得不说策展人并无虚言,如今回味仍觉美和隽永。
数日前,良渚博物院又推出了本年度跨年大展—— “不朽——大漆艺术五千年”,汇聚11家文博收藏单位的近百件历代精品漆器。其中,包括“三国吴朱然墓贵族生活图漆盘”和“北魏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画”两件禁止出境文物。山西博物院藏北魏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画因其绘画的技法与风格与东晋顾恺之作品接近,被视为中国美术史和书法史上的重要发现。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
自2019年11月,三星堆遗址的勘探发掘重新启动以来,伴随着越来越的新发现,三星堆每年都成为该年度的文博热点,今年自然也不例外。2023年7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正式试运行。
可以说,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在继承原来展陈基础之上,也是为三星堆考古新发现而全新打造,融入了最新的考古发现成果。
新馆按世界一流博物馆标准打造,建筑面积是原展馆的5倍,展出文物数量是原来文物的3倍有余,最为观众所激动的是,新馆展陈融入了这一轮最新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比如大名鼎鼎的青铜神坛、鸟足神像、骑兽顶尊人像、龟背形网格状器、着裙立人像、虎头龙身像等重器悉数亮相,近600件文物为初次展出。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以“堆列三星,古蜀之眼”为核心理念,展陈流线按照考古叙事逻辑编排大空间展厅首尾相连,形成电影一般的叙事。
展出文物中,青铜神坛、青铜鸟足神像、青铜骑兽顶尊人像三组文物实现了“历时三千年跨坑重聚首”。由于跨坑复原文物有助于判断三星堆新发现6座祭祀坑的年代,因而学者认为这可看作是此次三星堆考古一个比较重大的突破点。
而“三星堆之惑”也并未就此迎刃而解,仍有诸多谜团困扰考古工作者,诸如三星堆发现的坑的性质?三星堆青铜器的产地在哪里,青铜器上造型的蓝图源自于什么?三星堆出土的大量象牙的产地和功用,三星堆文明有没有文字等。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洛阳博物馆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于2023年12月20日正式开放试运行。该馆是全国首座原址建设的北齐壁画专题博物馆。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是依托“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北齐徐显秀墓的原址保护,结合北齐壁画和其他文物的保护、研究、利用、管理为核心。博物馆总占地面积为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355平方米,包括展馆和壁画保护研究中心。
博物馆以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为基本视点,汇集了山西境内娄叡墓、九原岗墓、水泉梁墓出土的北朝时期墓葬壁画。徐显秀墓中发现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北齐时代壁画,堪称北朝墓葬壁画艺术的鸿篇巨制;九原岗门楼图,是目前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北朝建筑图像;娄叡墓驼队、群马图、门官图、鞍马游骑图、狩猎图等,内涵丰富,包罗万象,画出了人间百态。这些壁画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早期格局,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多元融合的演进过程,是研究草原历史文化不可替代的瑰宝,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洛阳博物馆上半年推出的“其宁惟永—北魏洛阳永宁寺特展”。这一展览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与洛阳博物馆联合举办,首次大规模展出与北魏洛阳永宁寺相关的考古成果220件/组,其中永宁寺遗址出土文物170余件,泥塑造像近130件,将南京、大同、朝阳以及韩国同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进行对比展示,同时引入数字影音、3D打印等科技手段,在当代艺术的参与合作下,全方位呈现北魏洛阳的历史、艺术与文化。(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