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是辅助人们从事生产活动,以提高工作效率的智能化设备,融合了电子、通信、机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众多交叉学科,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1959年,美国恩格尔博格研制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拉开了机器人研发应用的序幕。机器人以其对各种工作环境的高适应性及提供服务的高效性,推动人工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随着智能设备的应用推广,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完善,机器人已经成为现代新型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为传统行业升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图书馆正在向智慧图书馆方向迈进,需要借鉴全新的技术理念,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智能装备全面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实现传统服务的智能化、智慧化转型升级。机器人技术迅速兴起恰逢其时,为智慧图书馆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傅平指出VR、AR、机器人等是智慧图书馆的重要技术趋势,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原田隆史论述了日本图书馆开发机器人开展相关服务的案例及机器人在图书馆咨询、导航等服务领域的应用前景;张文竹等指出智能机器人的应用是智慧图书馆开展优质信息服务的重要科学保障;王世伟指出大数据、机器人等技术在图书馆服务重塑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提出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军用机器人的规划;同年,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联合出台了《机器人产业展规划(2016-2020年)》,设计规划了我国“十三五”期间机器人产业发展蓝图,明确了“全力打造机器人全产业链竞争能力,加强机器人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有利于机器人创新发展的新机制”的指导思想,以及“建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的建设目标。可见,机器人产业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纵观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客观需求和诸多专家学者的前瞻性研判,以及我国宏观战略决策的制度性保障,可以断言,机器人技术必将在图书馆智慧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图书馆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机器人在国内外图书馆的应用现状
201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曼索托图书馆实施ASRS机器人系统,开启了图书馆领域应用机器人技术的新纪元。ASRS系统最初应用于物流、码头等自动化智能仓储系统。芝加哥大学图书馆为解决藏书空间不断扩大、管理困难等问题,建设了ASRS图书馆机器人系统,并成功实现与图书馆系统的融合对接,集中管理2.4万个存储箱,近350万册图书。立体式智能化藏书管理系统不仅解决了空间问题,而且具有高效、灵活、精准、安全、防震等优点,此后美国多家图书馆采用了该智能机器人系统。2014年,美国康涅狄格州西港图书馆研发使用了Nancy、Vincent两个机器人,它们不仅会唱歌跳舞,而且能够模仿人类的行为动作,还可以使用19种语言与读者沟通交流,是图书馆领域较早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人机交互开展咨询服务的机器人,也拉开了机器人参与图书馆接待、咨询等服务的序幕。2016年,西密歇根大学图书馆与西密歇根大学通信社会机器人实验室联合开发了网真机器人TR项目,通过视频聊天、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开展公共服务,提高人机交互的用户体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开发的CAPM机器人利用多传感信息技术实现图书自动识别、抓取、扫描、翻页、传送等功能,满足异地获取图书的需求。2019年,澳大利亚查尔斯图特大学图书馆推出人形社交机器人Julia,用于社交服务,通过对话交流为读者提供拓展信息,激励阅览学习,提供阅读辅助支持。德国洪堡大学图书馆利用AGV开发了图书搬运机器人系统,通过电磁、光学等信号实现自动导引功能,利用图书搬运机器人系统完成服务台及库室图书的搬运、放置等工作。
针对残障特殊人群,德国不莱梅大学图书馆投入使用了FRIEND机器人,它能够按照残障人士的需求指令抓取所需图书,通过机械手臂协助残障人士完成相关操作,并在阅读结束后将图书放回原处,受到残障人士的推崇。瑞典恩舍尔茨维克市立图书馆应用的IRB2000机器人系统是国际上首个应用于公共图书馆的机器人图书管理系统,该系统由ABB公司开发,可以完成图书接收、登记、分类等工作,时速达400本图书,极大地提高了图书管理效率。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图书馆应用AGV开发的机器人利用磁导引线构建自身的导航功能,图书搬运机器人系统能够实现图书收纳归还、搬运、放置等工作。2018年,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开发的AuroSS机器人系统通过激光和超声波传感器导引系统指导机器人盘点图书,通过识别RFID射频标签检查丢失、错放的图书,并自动生成系统报告。通过调查可知,国外图书馆实施了大量基于机器人技术的开发及应用,通过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式识别、机器学习、传感制导等技术在书库管理、参考咨询、交流展示、残障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极大地提升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国内图书馆最早开展机器人研究的是清华大学图书馆,2010年该馆设计推出机器人“小图”,主要用于与读者沟通交流,咨询解答图书馆使用等常见问题。该馆将积累的数万条咨询记录进行优化并导入“小图”的语义资料库,通过倒排索引机制、分级识别策略实现“小图”对读者咨询问题的智能化识别并给出对应的答案。“小图”一经问世便受到清华大学师生的喜爱,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机器人“小图”具备自我学习功能,但缺乏必要的过滤机制,因而学会了数万条不良信息,导致清华大学图书馆被迫暂停了机器人服务,在对不良信息进行清理和系统升级后才重新启用。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从提供智慧化服务,增强创新体验的角度出发,设计研发了咨询服
务智能机器人,综合应用了语音知识库、麦克风阵列、运动控制、语音识别、音视频输出等多项技术,其中语音识别技术采用“科大讯飞”语音云平台完成远程语音交互,实现了信息播报、视屏显示、语音交流等咨询服务功能。通过绘制楼层地图、设置导引路线,机器人可借助路径规划遗传算法自行绕过障碍物并抵达指定地点。该馆机器人投入使用后,其咨询服务效率显著提升,不仅吸引了众多读者入馆体验,而且将图书馆的日常咨询服务时间由每天8小时延长至14小时,还实现了重要活动的自动语音播报服务。武汉大学图书馆2017年启动智慧图书馆建设项目,在已有RFID技术背景下探索盘点机器人应用服务,是国内首家大规模采用智能机器人实施盘点工作的图书馆。盘点机器人由南京大学陈力军教授设计研发,并在南京大学图书馆进行了系列测试,通过SIP2接口与ALEPH系统数据对接实现数据同步传输,由机器人独立完成近70万册图书的盘点及定位工作。盘点机器人不仅大幅提升了图书馆的盘点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而且具备激光探测避障、定制上传报表、智能预警充电、自动接续盘点等多项智能化功能,极大地提高了该馆的智能化服务水平。随着智慧图书馆建设步伐的推进,国内各省市及高校图书馆逐渐尝试开启智能机器人相关服务,如上海图书馆的问询服务机器人“图小灵”、西南大学图书馆的接待机器人“西小图”、南京大学图书馆的机器人管理员“图宝”、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咨询机器人“成小理”等,系列机器人不仅为图书馆提供了高效的智慧化服务,也为广大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技术体验,同时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展示作用,推进了智能装备的研究应用。但从机器人应用实施评估效果看,我国图书馆领域的机器人研发应用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服务功能单一,试用规模较小,技术不够成熟,且多局限于咨询问答等服务,业务领域应用研究有待深入。总体而言,未来机器人在我国图书馆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图书馆智慧化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机器人将成为图书馆未来服务的重要支撑力量。
机器人在我国图书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机器人服务领域较为局限
目前尽管国内多家图书馆开展了机器人服务,但功能略显单一,主要应用方向是为读者提供咨询、聊天等服务,仅武汉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少数图书馆开展了机器人盘点等业务,缺少与图书馆服务紧密契合的功能型机器人。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内机器人的研发成本较高,而商业化机器人厂商生产制造具有简单聊天功能的机器人门槛较低,易于实施;另一方面,很多图书馆注重短期效应,仅将机器人作为展示性智能化设备,导致国内图书馆机器人应用受限。纵观历史进程,技术革命催化生产变革,随着智能装备制造技术的日益成熟,智能机器人势必以其智能性、高效性、稳定性、持久性成为替代人类劳动的重要工具。因此,我国图书馆应立足长远,充分借鉴国外图书馆机器人应用的经验,探索开展空间管理、智能导读、社交服务、智能分析、残障辅助等创新性应用,拓展机器人的服务领域,使机器人成为馆员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助手。
机器人知识库建设不足
机器人拥有存储海量数据的空间、灵敏的感应装置和强大的运算处理能力,在图书馆提供批量化信息服务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但从智能服务视角看,在人机交互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机器人知识库储备不足,不能有效识别、回应人机交互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甚至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如机器人“旺宝”在宁波大学图书馆试用期间时常出现无法识别问题,甚至回答问题张冠李戴的现象。机器人知识库是机器人的智慧核心,为机器人提供语音表达、智能交互的数据支撑,主要提供数据搜寻、语义比对、模式识别、数据优化等各类数据要素。机器人知识库数据内容是否全面、条理是否清晰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因此国内图书馆在开展机器人服务项目时,应在基础语义知识库基础上,着重加强图书馆信息知识库建设,详实补充专业语料库,使机器人具备图书馆员的信息储备,从而顺利完成专业领域问题咨询,成为智慧的“机器人馆员”。
图书馆参与机器人自主研发有待加强
纵观我国机器人应用现状,多数图书馆是购买机器人成品,仅清华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参与了机器人研发工作,国内图书馆参与机器人的自主研发有待加强。机器人是一项复杂的现代科技,提供行业化智能服务需要深度的学科交叉融合,这样才能开启深层次的技术服务,图书馆领域亦是如此,需要图书馆人积极参与。沈奎林等指出,图书馆是一个开放、复杂、动态发展的信息环境,对机器人发展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技术制约,只有图书馆积极参与,才能使机器人在图书馆真正发挥效能。机器人应用于图书馆的最佳途径是图书馆积极介入,进行统筹规划和前瞻性布局,与设计公司、科研院所合作,基于图书馆实用性角度组织前期设计及二次开发,研制出符合图书馆业务发展需求的专业化机器人产品,使图书馆智能化建设持续深入,从而实现图书馆技术服务转型升级。
机器人运营维护能力有待提升
机器人作为现代智能装备的典型代表,是信息、电子、材料、机械、工程、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科技的产物,融合了众多高新科技,不仅对设计实施有较高的技术要求,运营维护也存在较大难度。此外,我国各大机器人生产商都有着完善的技术保护体系,如“新松机器人”“华昌达”“埃斯顿”的机器人产品差异较大,运维模式各异。在此背景下,图书馆技术人员的机器人运营维护能力明显不足,亟待培养提升。面对科技含量极高的智能机器人设备,图书馆技术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背景,了解机器人的工作原理,能够解决机械、识别、感应等常见故障,而且需要掌握不同机器人设备的配置参数及接口信息,以便开展数据对接和升级维护,因此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尤为关键。成熟、稳定、高效的技术团队有助于图书馆全面应用机器人等现代智能设备,并将成为图书馆信息化、智慧化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
我国图书馆开展机器人服务的策略
开拓视野,拓展机器人服务领域
随着图书馆业务需求与机器人技术适应性逐渐提高,机器人的服务领域将不断延伸。要想打破机器人服务功能单一、应用领域有限的僵局,图书馆需要放眼世界,聚焦欧美等国际顶尖图书馆的机器人应用成果,探寻机器人应用的最佳切入点,如美国芝加哥大学曼索托图书馆的ASRS机器人系统可精准实施超大空间书库管理;西密歇根大学图书馆网真机器人TR项目可实现面对面社交;德国洪堡大学图书馆的AGV机器人搬运系统能够智能传送图书并完成搬运;不莱梅大学图书馆的助残机器人FRIEND能为残障人士提供贴心辅助服务等。我国图书馆可以通过学习成功案例,拓展国际思维,积极开展国内外项目合作,引进成熟的机器人应用技术;也可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基于前瞻性视角,联合国内机器人生产商开发出适合我国图书馆实际需求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产品,不断扩展机器人在我国图书馆的应用领域。
深入挖掘,完善机器人知识库
有效组织信息可以增强机器人的逻辑处理能力,极大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机器人具有极速的信息搜索与抽取能力,可以从海量信息中瞬间获取有效数据元,但如果基础信息知识库不够全面,或语料库间信息映射不够完整,则会引起机器人交互障碍,严重制约其服务效能。针对机器人应用过程中知识库信息建设亟待提升的现状,我国图书馆应从以下3个方面着重加强机器人知识库建设:一是详细规划知识库分类,采取以基础通用语料为主、图书馆服务语料为辅、个性特色信息为补充的原则,分层逐级设计各分支知识库的信息,并不断充实完善,形成全面的信息覆盖网络;二是科学构建机器人知识库信息网络拓扑结构,实现问题语料库与答案语料库的精准映射,必要时可通过增加中间概念层的逻辑关系使信息元之间的逻辑映射更加清晰明确;三是增设用于机器人自我学习的扩展语料库及不良信息过滤语料库,在实现机器人自我学习功能的同时,过滤、屏蔽不良信息,保障机器人自我学习功能的有效性,并不断测试完善。在实际应用中,图书馆既要充分发挥机器人的自我学习功能,丰富其知识内涵,又要增加必要的管控机制,使之良性发展。
积极谋划,主动参与机器人研发
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使智能装备成为替代人们劳动的主要技术力量。中国工程院谭建荣院士接受维科网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核心都是智能制造,即以机器人、3D打印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应用。可见,随着智能化装备持续发展,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技术将延伸到各个行业领域,机器人在图书馆的推广也将成为必然趋势。所以我国图书馆应从发展的角度积极谋划,结合业务需求主动参与机器人的研发应用。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小图”、南京大学图书馆的“图宝”为图书馆界提供了机器人自主研发的成功案例,国内图书馆应积极借鉴相关经验,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公司深度合作,联合开展机器人研发项目,挖掘读者需求,搭建应用测试环境,在RFID射频技术基础上,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平台共建共享机器人科技成果。机器人在图书馆领域的推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图书馆人应主动出击,准确把握智能科技的发展方向,实现机器人技术与图书馆业务的有机融合,主导机器人在图书馆领域的发展进程。
培养技术力量,提升运维能力
机器人技术综合运用多门交叉学科,运营维护的主要难度在于应对技术壁垒,需依托复合型技术人员有效开展运维工作,因此,我国图书馆应着重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目前,机器人相关学科已成为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仅2018年国内就有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湖南大学等8所大学成立了机器人学院,全国开设机器人专业的高校多达百所,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图书馆应积极引进机器人专业技术人员,增强图书馆的综合技术实力,建设一支稳定、精干的科技队伍。此外,图书馆还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人才培养:①组织技术骨干参加专业技术培训,了解掌握人工智能、机械控制、射频感应等专业技术;②聘请科研院所机器人专家为兼职导师,举办专题讲座,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帮助技术人员快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③派遣图书馆员深入相关合作单位,通过现场学习、实践培养等方式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④鼓励馆员参加在职跨学科进修,使其通过系统的委托培养成长为复合型人才。总之,图书馆可通过系列人才培养战略持续提升人才队伍的知识储备;调动馆员的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团队综合技术实力,进而促进图书馆智慧化建设水平不断跃升。
我国图书馆机器人应用前景
参考咨询服务
参考咨询是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图书馆与读者进行信息沟通、开展知识传递的有效方式,通常由图书馆资深馆员负责实施,但受馆员学科背景、专业水平、工作时间等诸多因素限制,参考咨询服务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很难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咨询服务。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出现为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质量提升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机器人具有海量的信息存储能力,只要数据库设置足够全面,就可以覆盖所需学科全部专业信息,加之机器人具有高速并行处理功能,可同时为近万人提供在线咨询服务。2016年阿里巴巴公司推出智能咨询机器人“阿里小蜜”,预置了36个细分领域知识包,仅11月11日当天即接待咨询用户632万,对话轮次达1845万次,体现出强大的智能服务能力。目前,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为代表的咨询机器人通过系列尝试已经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及好评,基于机器人的智能参考咨询服务将成为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方向。
智能导览服务
随着我国教育文化产业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图书馆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7年投入使用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图书馆单体建筑面积达8.16万平方米;2020年初竣工的陕西省图书馆建筑面积达8.2万平方米,馆藏容量800万册;2020年3月开工建设的浙江省图书馆新馆规划建筑面积达8.5万平方米。图书馆空间不断增大、文献资源日益增多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规模,丰富了服务内容,但也增加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难度,如何在庞大的藏书空间中快速查询到所需图书、获得精准服务成为读者的普遍需求。机器人提供的智能导览服务可科学规划导览路线,为读者提供精确的定位信息并引导阅读,不仅提升了读者获取图书的效率,也降低了图书馆员的劳动强度。傅平梳理日本图书馆应用机器人导览服务的相关情况后指出,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日本图书馆迅速普及,被应用于图书馆的各个地方,其中引导型机器人是典型应用,如引导型机器人Pepper已在数十家图书馆中开展服务,并将引入500台或更多。可见,日本图书馆智能导览机器人技术已十分成熟,未来图书馆导览服务型机器人不仅能规划路线、定位信息、智能引导,还能通过无线讯号、蓝牙技术与读者实时交互,通过手机及移动终端提供实时指导,为图书馆基于三维空间开展立体化服务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图书仓储服务
目前国内外图书存放机制大致分为3类,即普通开放书库、密集存放书库、高密度仓储书库。特别是针对藏书量巨大的图书馆,高密度仓储书库可以有效解决空间不足等问题,但也存在一定的管理难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馆2011年成功实施ASRS机器人管理系统,成为图书馆界智能仓储的代表,被称为“芝加哥模式”,自此在全球范围内拉开了机器人智能存储图书的序幕。日本明治大学图书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挪威国家图书馆、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图书馆等相继使用ASRS机器人系统。机器人参与下的智能仓储服务给图书馆带来了诸多便利:①充分利用藏书空间,其存储密度可达普通书库的19倍以上;②增强了图书存放的安全性,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Oviatt图书馆为例,其图书分别存放于13260个存储箱中,且独立密闭存放,保障了文献安全;③提高了密集藏书管理效率,ASRS机器手臂运行速度达120米/秒,1分钟即可完成图书提取,效率超过普通人工近20倍;④节约成本,以100万册藏书为例,ASRS单册运营成本比普通闭架书库节约费用近40%,比电动密集书库节约费用近25%。通过多个层面的对比分析可知,基于机器人的图书自动仓储为图书馆藏书空间管理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案。目前国内图书馆尚未开展基于机器人的图书自动仓储服务,随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我国图书馆将逐渐与世界一流图书馆发展接轨,开启基于机器人的图书智能仓储服务,为图书馆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图书盘点服务
图书盘点是一项非常耗时的图书馆业务工作,特别是传统的闭架手工盘点,不仅操作效率低,而且与开放服务相矛盾,错时条件下的盘点操作会导致图书馆部分服务功能受限。RFID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图书盘点的效率,但仍需人工操作才能完成。盘点机器人的出现创新了图书盘点工作模式,使无人参与的24小时盘点成为可能。我国最早开展盘点机器人设计研发的是南京大学图书馆。该馆与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发了“图客”盘点机器人,实现了自动图书盘点功能,并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大规模应用。武汉大学图书馆对近70万册图书的盘点实践表明,机器人盘点效率约为人工盘点的5.5倍,定位准确率超过96%。此后国内机器人公司及设备生产商陆续参与盘点机器人的研发,新松机器人公司、海恒智能科技公司先后推出盘点机器人试验产品,为国内图书馆盘点机器人应用推广奠定了基础。盘点机器人是融合人工智能、射频电子、精密感应等技术的高新智能产品,代表了中国智能制造科技发展的方向,更拓宽了智能设备在图书馆的应用领域。随着盘点机器人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我国图书馆智能化盘点设备应用的不断普及,盘点机器人将颠覆传统的图书盘点模式,替代馆员的高强度、重复性劳动,全面提升图书馆的工作效率。5.5社交网络服务社交网络是读者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促进了信息传递和学术交流。据统计,九成以上美国TOP100大学图书馆在网站推送了社交网络链接,其中Twitter、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占九成以上,用户需求驱动下的社交网络服务已成为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建立基于Libguides的社交网络,融合Facebook、Widgets、wiki等功能开展信息服务,清华大学图书馆通过“人人网”等社交平台提供信息推送服务,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但这些都是基于大量的图书馆员后台信息服务和智力支持,而基于机器人的智能社交网络服务将极大地减轻图书馆员后台服务强度,使社交网络更加高效便捷。美国西密歇根大学图书馆于2015年与“通信与社会机器人实验室”联合开发了网真机器人项目,测试其交互性及实用性,实验效果良好。而且实践表明,社交网真机器人以其卓越的处理能力展现出强大的社会服务效能。张洪忠等在研究社交机器人参与中美贸易谈判议题行为分析课题时发现,中美贸易谈判议题讨论相关信息近21万条,其中与社交机器人相关的占比13%,其发布信息占比近20%;社交机器人正在成为政治、经济等网络社交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未来,图书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网络仿真机器人,通过融合5G、VR技术可以在虚拟社交网络中呈现不同的虚拟人物形象,借助网络平台与读者互动交流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人格属性,满足不同读者的信息服务需求,并引导社交舆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作为机械的设备属性将逐渐削弱,作为智慧馆员的人物属性将逐渐增强,并在图书馆网络社交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残障辅助服务
图书馆不仅肩负着传承文化、保护文献的历史使命,更承担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传递知识的重要职责,特别是要面向残障人士及弱势人群提供特殊服务。2015年12月31日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三十五条规定,图书馆应通过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等为残障人士等特殊用户利用图书馆提供便利;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也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应当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文献信息、无障碍设施设备和服务等”。国家对残障人士及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由此,图书馆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可以积极开展智能化辅助设备的引进与实施,特别是机器人、VR等新兴智能技术的应用服务。国外图书馆不乏应用机器人提供残障辅助服务的案例,如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为听力障碍读者提供听力智能帮助系统;美国朗蒙特图书馆的机器人项目致力于帮助自闭症儿童阅读,消除交流、沟通障碍。智能机器人的应用使图书馆可以为更多残障弱势人群提供多样化的辅助服务:机器人的智能交互功能可以帮助残障人士克服语言障碍;机器人的机械手臂可以弥补残障人士的行动缺陷;机器人的射频识别功能可以增强残障人士的认知感应;机器人的知识存储功能可以弥补残障人士的知识欠缺。总之,机器人的实时性、个性化服务深化了图书馆。
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我国各行各业快速发展,也为图书馆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作为教育文化领域重要的文献信息保障服务机构,图书馆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大力发展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探索推进信息化智能装备建设进程,推动信息服务的转型升级,实现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