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博物馆观众心理学的意义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研究馆藏文物的机构,更是一个利用其收藏研究的功能来实现对社会公众的“教育与欣赏”的场所。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陈列展览通过宣传教育产生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需要通过观众作为中介表现出来。所以博物馆在对馆藏文物和展品等“物”的研究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人”的研究,更加充分了解博物馆观众心理,双管要齐下。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的科学,博物馆观众心理学要把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作为研究对象。博物馆的服务对象群体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包括不同国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素养等多种人群。“人”的研究成为心理学与博物馆学研究的交集点。只有深入地研究观众,了解其需求,才能实现更有针对性的讲解服务,提升博物馆的服务水平和社会效益。
博物馆讲解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一)讲解内容单一
讲解内容单一主要表现在,很多讲解员并没有把讲解工作当成一项重要的服务工作去对待,只是任务式地熟悉一份讲解稿,流利背诵。在不同的讲解场合中,针对不同的群体,都是千篇一律的讲解内容。比如针对成年大学生和针对理解力相对较弱的小朋友,用完全相同的讲解词可能会让观众觉得讲解无趣或者难以理解。这种任务式的讲解没有关注观众的感受和接受程度,讲解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讲解形式
生硬讲解形式生硬主要表现在部分讲解员只关注讲解内容的准确性,注重自身的内容输出,忽略表达形式的灵活性。在语言表达上没有抑扬顿挫,与观众之间也没有眼神的交流。这种类似发音机器人的讲解会让观众感觉参观体验感差,以致影响博物馆形象。
观众心理学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博物馆观众心理学研究就是研究不同观众的心理状态、心理反映、心理特征,概括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是研究观众对讲解服务的兴趣取向、情绪变化等心理过程;另一方面是研究观众的个体个性即习惯、性格、喜好等个体心理特征。研究过程中要秉行客观和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主观臆测,这样才能有客观科学的研究结果。
(二)研究方法
科学的研究任务需要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比较法、个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经笔者实践总结,可以将以上方法运用到博物馆讲解技巧上,通过对观众心理学的研究,调整讲解内容和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博物馆讲解艺术性的效果。
1.以观察法选择讲解方式。学会观察是讲解员必备的工作素质之一,通过观察研究观众的外在表现,可以了解被讲解对象的心理活动。讲解对象也就是博物馆观众的言谈、行为等外部表现是对博物馆服务以及信息传播的一种“潜意识的评价”,所以我们在讲解过程中要善用应用观察法了解观众,见微知著,及时搜集观众知觉和感觉方面的信息,作为我们讲解方式调整的依据。
2.以调查法改进服务机制。调查法主要是针对一些重要的讲解接待或者具有群体特点的接待,讲解员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通过多种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接待群体进行前期的调查了解。常见的方法有询问、发问卷、社会统计、民意测验等方式,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具体研究,以形成特定群体有关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比如说老年人群体、青少年群体、专家群体等不同群体的特定需求。博物馆可通过调查法搜集观众对博物馆服务的信息反馈,熟悉服务对象,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服务机制,在讲解时才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观众的需求,做到游刃有余。
3.以比较法提高讲解针对性。博物馆的观众群体构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所以作为讲解员不仅要了解不同群体之间的共性,也要了解群体之间的差异性。通过比较法对不同性别、年龄、不同职业或不同国家的观众群体进行归类比较研究,得出每个群体共性和个性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从而使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能有的放矢。
4.以个案法研究特定观众群体。个案法也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一种,同样可以运用到博物馆宣教工作中,主要指针对某个或某些稳定的观众群体进行较长时间的了解,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心理学方法。比如通过对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志愿者群体进行研究了解;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听取特定观众群体意见、获得信息反馈,通过对比较稳定的博物馆观众进行研究和分析,形成有价值的工作参考材料。
讲解艺术的实际策略
博物馆的讲解不仅仅是一项专业技术工作,也是一门艺术,讲解者在充分了解参观者的类型和心理特点基础上,须提供以观众为中心的讲解服务,保证讲解服务满足观众的需要和期望,从而完成高质量高水平的讲解。
(一)艺术演绎,提升解说魅力
讲解是一门艺术,需要讲解员的声音和情感的演绎,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要利用声音的明暗度交替,让讲解更生动有趣,让观众感受到声音的美感。同时要根据观众听解说时的反应调整语速,如果观众对某个展品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对某一展品持久关注或长时间伫立展品前观看,讲解员就要及时放慢讲解的语速,详细缓慢地解说;当看到观众的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人群比较分散,讲解员就要适当加快讲解的节奏并插入观众感兴趣的细节解说,营造轻松有趣的氛围或者更有情感的讲解,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好的讲解可以感染观众的情绪,让观众全身心融入到讲解员的解说中,对讲解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展品丰富的内涵也有更深刻的了解。
(二)因人施讲,注重科学讲解作为传播文化、思想和观念的载体,讲解员要具有丰富的博物馆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的语言与口语能力。除此之外讲解员在面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交谈时,要根据游客的不同身份进行必要的话术调整。要求讲解员对讲解内容的侧重角度、感情运用、表达方式、详略选择等方面“因人施讲”,比如对于小学生,讲解员在讲解时要抓住其心理特点,时刻关注其表情、反应,讲解时要尽量具体形象化,语调抑扬顿挫,从他们所熟知的常识和事物来引导,并且多采用讲故事和提问的方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及时给与鼓励和表扬。面对具有一定知识素养的大学生,讲解内容要活泼有趣,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引起共鸣,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讲解内容的深度和节奏都要根据他们给予的反应做出相应的调整,把握合适的讲解内容和节奏;对于重要的政府工作人员或社会知名人士等观众,参观时间一般比较紧迫,且视察工作是这类观众的主要参观目的,讲解接待时要用正式的礼仪迎接和准确、高度概括的语言来讲解。对于一些重要的外宾,讲解员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在了解外宾的身份、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俗差异等情况之后,确定好讲解思路、内容和讲解风格,提前预演,讲解时做到胸有成竹。(三)增加互动,及时归纳反思在讲解时,讲解员要善于和观众互动,互动也就是双向沟通。心理学家莱维特(H.J.Leawitt)通过研究时发现,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更准确。通过双向沟通,双方可以不断地就不一致的信息进行讨论,信息发出者能够不断修正信息。我国的博物馆学者也逐渐意识到“博物馆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因此讲解员在讲解时不能只是讲解员进行单向传播信息,而是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帮助观众“学”。讲解员从观众的表情、言谈和姿势中了解观众的反应:他们是否听懂了内容,存在哪些疑问,是否产生参观疲劳,满意程度怎么样,及时获得观众的信息反馈。在解说时注意运用引导和启发式讲解,让观众在自主获取信息的同时获得新的认知能力和审美体验,而不是被动地听取讲解内容,通过这种互动性强的讲解方式营造有启发性的、愉悦的博物馆参观体验。在参观结束后,讲解员要及时进行思考,对参观时了解和捕捉到的观众参观体验感进行分析,对观众听完讲解后的满意程度和建议及时归纳总结,从而形成一系列改进讲解工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果说馆藏文物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是她的灵魂,讲解员则是掌握灵魂的人。”讲解员担负着宣传教育的重要职能,在新时代,讲解工作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和要求。